能弘法師: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學佛弟子問

答學佛弟子問

上能下弘法師

問:師父!弟子近來越來越厭煩紅塵中的所有一切,在工作中我感覺到自己就象變了一個人一樣,什麼事我也不想管,只要是本職工作做好就行了。再也沒爭強好勝的心了,只想平淡的過,可這又不太可能。師父!弟子可以出家嗎?

答:若能以出離心積極做入世之工作,以無我之心行四攝六度萬行,落實當下,無怨無悔,則人生可以消去甚多的苦惱與掛礙!如此則出煩惱之家而入菩提之門矣!有關出家之事可以細看“人間淨土”網上的有關探討!

問:師父,弟子不明白,佛說我們本來是本佛,但現在我們卻成了凡夫。是由覺轉迷的呢?還是說佛性本有,但一直迷而不覺?

答:從性上說:佛性本具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從相上說:一念迷即眾生,一念覺即佛。迷,佛性不減;覺,佛性不增。佛性具足乃從性上說。無明,乃至修證是從相上說。怎可混淆不清? 佛乃稱性起用,回相歸性;眾生乃迷性妄用,著相忘性。相本緣起,當下性空,無窮妙用;不明緣起即是性空,難免認假成真,處處迷障。 覺者對迷說,迷者對覺說,說迷說覺皆是方便,法界如然,說甚迷覺?比如一個人用眼睛瞪虛空,瞪久疲勞,金花亂冒。如果去問虛空怎麼生出許多金花、什麼時候虛空金花消失、什麼時候虛空再出金花,豈非怪論!請問你應該怎麼處理這些問題呢? 究竟真理言語道斷,豈可用意識分別推論麼?無明虛幻,怎可坐實?透破無明虛幻,當下即是全體大用。楞嚴曰:一切世間,山河大地,生死涅槃,皆即狂勞,顛倒華相。佛法在悟不在想,真理在行不只說。必須明了:佛性本具乃是從法性無相上立名;轉迷為悟乃從法相上說。那為何應轉迷成悟呢?乃因瞪眼發勞故。故此上智者歇即菩提;中下智者一時歇不下,不免要漸修漸證(當然這裡面難免可以再仔細劃分)。 五蘊皆空,誰在問話?參!

問:為什麼我總有一種這樣的感覺,就是平時無論做著什麼,突然間就會有一個自己剃了度的光頭像清晰地顯現在我的面前。看著自己的這個光頭像,我很高興 也感到很欣慰。我在想:我一直以來是要出家的,但總覺時機未到,還有父母孩子,還有責任未完成,雖然這些我隨時都可以放得下,而且他們也能理解我。現在我覺得越來越煩透了,我這一腦袋頭發,好想一下子剃個光頭,多清靜啊!是不是我淨這麼想想的呀?師父,我是不是到了該出家的時候了呢?請您開示,阿彌陀佛!

答:出家是好事情,應該隨喜贊歎。不過,首先要發起強烈的出離心(出離五欲六塵的雜染,出離生死苦惱,出離六道輪回之心)。如此出離心具足,即使還沒有相上的“出家”,也因此成就了解脫道的殊勝賢聖種子。剃頭旨在剃除萬絲煩惱(頭發的表法),決心看破放下執著妄想。故此,剃頭容易剃心難,若能真觑破煩惱的假相,放下執著妄想,正念現前,那當下即與覺正淨相應了。出家乃大丈夫之事,既有斷煩惱證解脫的決心,也有承擔普度眾生的菩提願行。如果具足了出離心、菩提心,父母同意,身心健全健康,才能談出家之事。但非常關鍵的是:出家應該尋找善知識(德行、智慧、慈悲、出離心、菩提心、正見無缺、精進修行的出家師父),更應該在正法的道場、六和敬圓滿成就的道場出家,切不可輕率從事,到時後悔莫及。出家殊勝,功德不可思議,但若沒有正法、善知識的助緣,則可能退轉初心,失去成就無上道的機緣,切須萬分謹慎!假如暫時沒有遇見正法道場、親近善知識的機緣,還是具足出離心、菩提心,聞思正見,持好戒律,等待機緣比較妥當。

問:師父!弟子不知為什麼心裡總有一塊石頭壓著一樣,很重!為什麼總感覺到苦呢?出家是為了逃避嗎,別人老這樣說弟子。面對現在的人,都是利益為重,弟子感覺到很惱;弟子是一個凡人,總想找一個知己,但很難。

答:一切煩惱從自心出,看破放下身心自在。出家是很偉大的,是荷擔如來家業,是為了了生死,是具出離心的大丈夫作為。如果是因煩惱痛苦不能面對現實的消極之舉,則難免有逃避之嫌。當然,逃避不逃避都是世俗心態作怪,真理的當下本來就是解脫的,沒有那麼多的戲論。人本在六道輪回之中,貪、嗔、癡程度不同,這也是正常現象,為著各自的生存,貪求利益很自然,只要不過份,可以理解。應該憐憫他們生存的不易、迷惑的可悲,把他們看作自己的父母、兄弟、姐妹,以寬容、愛護的心態待之,以慈悲、柔和的語言待之。如已盡心盡力仍不得理解,則看作還債吧。也許過去世自己對人家就不好,還可能比他(她)現在的態度更嚴重。現在能這樣,人家已經很客氣了。如此想,如此做,試試看!相信這樣久了,知己不找而自來。最近,在電視裡看到一個登山名將說了這樣一句話:“世界上最難攀登的山就是自己這座山。”對此深有感觸。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,師父是指路明燈,我們必須依教奉行,超越自己這座山。

問:師父,末學在刻些佛法光碟結緣。但因業障深重,家裡父母極力反對。末學知道障礙佛法流通是造極重的罪業。現在真不知該怎麼辦。是否不再繼續做下去令父母造業呢?感謝師父慈悲開示。

答:由別人(如寺院)刻錄,自己助刻或助印經書,做財布施,也間接做了法布施,功德無量。同時用善巧方便度父母學佛,不應起煩惱,應該悲憫其不明正法,依然在輪回道上。假如自己能力、因緣不足,應該廣學多聞,然後深入經藏,開大智慧,然後多角度觀因緣的引導感化他們。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則,提高道德修養,以德服人。也可以祈禱三寶加持,多誦經回向,莫起憂惱,莫退初心。度人除了智慧方便以外,還得具足耐心、恆力,不應該在這裡面起煩惱。

問:在家上課時,必須供蠟、供果嗎?供一杯淨水、一枝香行嗎?定課必須天天上嗎?有事或晚了或累了怎麼辦?

答:平時應多觀心:明因果,觀照起心動念,斷惡修行,依十善業,注意身、口、意莫落惡業,妄念起時莫隨,保持明了、不動搖的正念,觀苦空無常,學會看破放下,功夫重在對境不迷。護持自心者乃諸佛所贊歎。佛前供品皆有甚深妙義:從恭敬、虔誠、(供養)修福的角度上,非常有必要。佛法從恭敬中求,謙卑、虔誠乃為佛弟子所應學。從大悲心上說:“蠟燭”——乃燃燒自己,照亮別人,正是看破五蘊非我,四大皆空,放下我執,利樂眾生也!乃發起大悲無盡的菩薩道,勇猛的進行財施、無畏施、法施也,乃體悟到能施、所施、施物三輪體空,無我無人,不住相而行一切布施;“供花”、“供果”者乃表如是因,如是果因果不壞,眾生造十惡因,成輪回業,修道人修十善業,乃至四念處、四攝六度萬行,不墮三惡道,成解脫道、菩薩道……佛前供果旨在明因識果,於恭敬諸佛中皈依三寶修證聖道,與供鬼神仙道之六道性不同;“淨水”者乃滌自心,六根清淨,不染五欲過患,清淨本心。以此淨心供佛,一花、一果、一燈、一燭、乃至一色一香,如毫毛許皆具足無量功德,等同法界,不可思議,豈可小觑!“香”者內熏自心,外熏法界,內外無別,妙香充塞供諸佛,戒定慧三學具足,即證本真。故此供一杯淨水、一枝香至誠恭敬處又何曾不是具足無量功德呢?故此在條件允許之下,應在具足萬分虔誠中供佛,不是“必須”與否的問題,而是福慧同修的重要性。當然,如果家庭條件不夠,也應明白“燭”、“水”、“果”、“香”乃至供“長明燈”(佛性無生滅,智慧常現前)等之妙義。而於萬分恭敬中面對盡虛空、遍法界之諸佛,於虔誠中做諸佛事。如此理事圓融乃是真智慧!初修學人根本無法做到無相布施,莫要以理除事,以事除理,認為可有可無,不以為意,落入狂慧。 “定課”旨在一門精進、長時熏修、培養資糧,於八識田中種下殊勝種子(非世俗時刻熏染貪、嗔、癡之輪回業種)。形成修行的習慣,而非輪回的習慣。其殊勝的益處非一言可盡。但平時應多觀心,斷惡修善,並不是說“定課”後就不用平時修行觀照了,這是兩相結合的。依八正道而修,時時處處不失正見、正念最為重要,故此定課最好在自己平時能做到的時候,不一定要求時間多長,重要的是質量。即使有事晚了、累了實在無法完成功課,也應正念不失,佛號(或持咒)等莫失。但決不應作為不修行的借口,那只是輪回業力的牽扯罷了,乃放逸、懈怠的心理作怪,於解脫毫無好處。

問:人到底有幾魂幾魄呢?

答:幾魂幾魄是外道的說法,佛教沒有那種說法,那種說法是不究竟的。佛教把心分為前五識(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)、第六識、第七識、還有第八識(乃至更細的分到第九識)。那都是從心的作用上來劃分的,但真心只有一個。眾生不覺而用妄心;聖者覺醒而用真心。所以真心在聖而不增、在凡也不減。平常所謂的輪回,也是八識田的種子現前隨業流轉。透破假相、放下我執,即無輪回可得。真心無相,妙用現前,眾生不覺,乃現“八識”凡夫。故此《金剛經》說:“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”。有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四相,乃是眾生迷執妄想所立。外道以靈魂為我,本身就是錯誤,因為他不明白緣起無我、無常變化。或者講斷滅空者,都是不正見的邊見。想具體了解,可以看《百法明門論》,也可以參考《歸隱集》“外道靈魂與佛教八識的差別”這一篇文章。

問:師父!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真的很難,對於我來說,我與人為善,但別人卻……,是不是我做的還不夠?在工作中在領導面前說別人的話,每個公司都有,讓好多人都受委屈,怎麼辦?這些其實都是小事,怎麼把心態放平?

答:有幾條為人處事的准則,也許你可以參考一下:一、看到別人的巧詐而不上當,實是一種智慧。二、幫助別人而不露聲色,實是一種功德。三、理解包容別人,其實就是成就自己。四、散發善意應該充滿智慧。批評別人的過失不要在公共場合;贊歎別人應該在適當的時候!五、正確的話說在錯誤的時間、地點、人物面前,收效往往不好,何況本身就是錯誤的言論。六、心胸廣大,但卻不缺理智。情緒化者往往被環境牽著鼻子走。七、虛懷若谷,禮貌友好,卻不同流合污。注意口業,不卑不亢。尊重別人,卻充滿自信。問心無愧、心安理得。關心病苦患難,事過即忘施恩;受人點滴關懷,常懷感恩之心。八、大膽自信,卻需三思而行。遇順境莫得意忘形,遇逆境莫怨天尤人。九、說話尖酸刻薄,人多討厭。十、積極向上,坦蕩自在。盲目樂觀、消極悲觀總是兩邊。如實觀照身心健康。如此處之待之,人生事業必多逢貴人!

問:有位同修不幸患上尿毒症,因家境貧寒無錢醫治,直至臨終也未曾住過一天醫院。我曾提議在大眾中發起義捐,可她所歸依的師父說怕她承受不起,反造罪業。她自己也怕相欠太多,來生披毛帶角……我對此說至今心存困惑。她菩提道上還未漸行漸趣便匆匆離人世。師父,這是她的定業嗎?

答:當時的情景和經過暫且放在一邊。我們姑且以所提問題來以事論事的分析。但從依法不依人、依智不依識的角度來看,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。第一,接受別人的幫助,而沒有心存惡念,怎麼可以說是造罪業呢?只能說是欠下恩德。比較健康的心態應該是:在慚愧中知恩報恩,即使她今生沒有錢財的能力,那她可以修“普賢行願品”及一切正法經典乃至念佛、、持咒,回向給幫助她的人。要知道點滴的善念功德體性皆同法界,回向給幫助她的人,同入佛道,證不二涅槃。當然,她健康以後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乃至於每天都用慈悲善念和微笑回報這個世間。另外,她也可以持好五戒十善,來生也擁有豐滿的人天福報,不就能夠報今生的恩了嗎?為什麼老是想著披毛戴角,下三惡道呢?還有,她也可以信願具足,執持名號,往生極樂淨土,乘願再來度眾生,而了一切緣。這不是更加圓滿嗎?所以學佛要有正念。因果不壞,但是要積極向上種善因成善果,不要種惡因成惡果。有道是:“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”。那她慈悲、善念具足,信、願、行三資糧具足,然後不退往生,正好以病苦為良藥,痛念生死無常,積極向上,念佛、憶佛,善發慈悲、善念,而不是悲觀消極,頹唐喪氣,凡事往壞處想。當然,她不執著身體,也是一種好事,但過分的執著身體和過分的虐待身體,也是兩邊,最好能夠以中道來處。在慚愧中提起正念,努力修行才對。當然,她明白因果不爽,不願領受別人的幫助,也不能說是壞事,就是有點落入了悲觀消極而已。第二,人生是無常的,無常的生命示現給我們以警惕。一個人的生命遭遇,是由她的性格、思想、心態、為人處世的方式,還有觀念和做事的能力等等所造成的,再加上客觀的環境,而出現了各種面對的結果,這就是一個人的人生裡程呀!即所謂“業力所感”。那她假如要改變命運,那就要改變她的性格、思想、心態、為人處世的方式等等,然後轉變環境,也就是所謂的“命我自立”。所以,你的這位同修的經歷、生命歷程,也就是由她的性格、思想、心態、觀念等所造成的。所以,說定業也沒錯。她能夠沒有掛礙的往生極樂世界,才是我們現在所應該祝願的。死者已死,應該留下的是給我們自己的一種檢討,而不是對死人的譴責和哀歎。她的一切又何曾不是對我們的一種教化呢?我們應該從裡面得到一種啟發:一個無常,一個不願欠人情的知足的心。也許在某方面會敲醒在貪欲中徘徊的人吧。祝願她道心堅固,往生極樂世界!讓我們一起來念佛回向: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……讓有限的生命煥發出無限的美麗和慈悲善念。與佛陀同在,生命將沒有苦難;走在正道上,生命就可以離開了黯淡!

問:之前,我有親近一位師父(比丘尼),可我每次從道場回來總是心生煩惱,現在我打算不在去了,又有同修勸說我……我很矛盾。去我心不得清淨,不去又心生不安。我該怎麼辦?我現在很痛苦,請師父開示。

答:佛教不說四眾過。你可以靜下來問自己:自己學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?如何去實踐佛法?去不去道場暫且不說,了生脫死才是根本!那如何了生脫死呢?如何依止善知識呢?以什麼來印證是否是正確的佛法?佛陀說:大乘以實相印印證;解脫道以三法印來印證;依四依法、實踐八正道來抉擇!如此則不會有這麼多徘徊了,如果忘失了學佛的正念,那就會在人情面子上糾纏不清,難免引來一大堆煩惱!去道場應該與了生脫死有關系,而不是其它。至於說護法:一個是護持自己心中的善念、正念,莫令丟失!一個是護持佛陀正法久住,以利益眾生。你應該好好的靜下心來。假如有所偏差:依人不依法、依情識不依智慧、依世俗不依真理……難免就會落入很多是非裡。佛法是清淨解脫的,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。現在是靜下心來檢查一下的時候了。假如你這些問題弄通了,以後就不會再有這方面的困惑了。

問:師父,平時的修行,總感覺到差太多,所學用不到實際中去,似乎不著邊際。

答:“不著邊際”是因為理論太高,實踐太低。唯有明白因果,持好三皈五戒十善,才是比較有基礎的,如此學佛才不會落空。三皈五戒十善對於剛開始的學佛者來說,要圓滿完善並不是一下子的事。而受三皈依應不皈天魔外道、邪說、邪眾,不心外求法。對於一般慣於心外求法的人來說,總是不能夠嚴肅對待。但假如沒有這些堅固基礎又談什麼學佛呢?如果能夠省察到自己是如何受無明的指揮從而造業,引來一大堆的苦惱,修行就會非常親切的。

問:為什麼要每天聞思修?每天總是聽經、作功課,不是念佛,就是持咒,或者說隨時觀照,或者說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……

答:要知道,眾生總是以熏習的種子現前去面對人生的,若不是熏修戒定慧、覺正淨,那就是每天熏貪嗔癡,迷、邪、染不斷,如是生死輪回就不斷發展。如果人不是看破、放下,那他就是執著、分別,所以八識田熏什麼至關重要,是染是淨、是輪回生死還是了脫生死、是我執還是無我的智慧,豈可大意!這是關系眾生法身慧命的甚深洞察,透徹到眾生的輪回的根本要害,而開啟的究竟悲心,諸佛祖師的良苦用心豈能用凡情俗見來理解?熏修戒定慧、熄滅貪嗔癡、出離生死苦惱,從聞思修證的過程中好好努力吧!莫要糊裡糊塗總是時刻熏染貪嗔癡、生死苦惱不斷!當然,無漏種子法爾具有,不從熏生;清淨本性,本來具足,不缺分毫。但問題是眾生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對一般人來講:若不以戒定慧透破無明,根本不可能顯出本覺妙心,容易成為空談。不具足正見正念的前提容易盲修瞎煉。故此提出:以戒為師,以正見正念為根本,以斷煩惱、解脫生死為目的,真實修證。如果能夠親近善知識,聞思戒定慧,隨其所宜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那成就就是必然的了。

問:我的問題或許是偏執的,但我還是想知道。下面的問題:我覺得人的脾氣 禀性,實在是難以改變和調控。平時我覺得自己學佛 念佛很是精進了,也盡量如理如法的說和做,可有時一旦遇上著急生氣的事,還是會發脾氣,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,對此我很苦惱。請問師父有什麼好的法子能讓我改變呢?

答:當沒有深入骨髓體會生死輪回的可畏、無明貪嗔的禍患的時候,人總是不能死心塌地的斷惡修善、發出離心的。若對因果透徹覺醒,明白眾生皆我父母,時時觀照,惟恐惱害眾生,自然會大發慈悲,小心謹慎了。但修行是一個過程,也不能急於求成,時常省察自心,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,如此笃實修行,定慧、悲心自然與日俱增了。嗔心重者,慈悲觀,應多體會佛陀、觀音、地藏之悲心大願,發大菩提心!看歷代高僧大德的為法捨身、忘我度生,實在應該慚愧,大發菩提心!徹底明白的地覺醒因果業報的可怕,發出離心,我執、嗔心、習氣、毛病自然慢慢消融了。後學每次思三寶之恩深,總是說不盡的五體投地,至誠感恩的乃至痛哭流涕。當然,也不能看到什麼就哭,那又是情執偏差了。

問:請師父開示另一問題,既是念佛時,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就會盛開,隨著念佛功夫而長大,如果長期不念佛了,那裡的荷花就會慢慢枯死。這都是佛經上說的。那麼隔一段時間又念佛了,這朵枯死的蓮花會再生長嗎?

答:學佛不能夠斷章取義,乃至無中生有。古德曰:依文解義三世佛冤,離經一字即同魔說。極樂妙境皆彌陀化身,大願所成,真空妙有,一真法界。說生說死皆是方便談,自心若覺,蓮花即生;自心迷昧,生死流轉。本性無生滅,彌陀即一真。如汝這般情識推敲,實是亂用聰明了!自他不二,娑婆、極樂皆不離華嚴。信願具足,無住情識,一心念佛,乃真智慧,直念到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自然往生,親證無生,獲大解脫。佛法甚深,不能用凡情俗見想當然,否則自誤誤人!

問:請師父開示,在平時如果有的人在某些事上吃虧、受氣、破財時,按佛法講就說是在還債、了債。那麼,怎樣區分什麼樣的情況時屬於欠債的呢?即討債、還債和欠債三者有什麼界限?究竟怎樣區分?請師父給以開示。

答:這是在因果差別事相說。對於別人來說叫“討債”,對於過去來說叫“欠債”,對於自己來說叫“還債”,但又何必說的如此冤枉無奈呢?不還有報恩、享福、受恩的相對一面嗎?人生無常,執著“我”如何如何,就會因為貪嗔癡而苦惱不息了。好壞得失皆是緣份,惜福培福,無著無執,若能明三輪體空,無相布施,則苦惱安在?功德圓滿,解脫自在!看破我相的虛幻,放下強烈的我執,發菩提心,無著無執修一切功德,涅槃解脫,圓滿菩提!

問:請教如何依止上師或善知識呢?

答:這是一個值得重視也需要慎重的問題。從人格上來講:每個人都應該以平等心尊重,應該無分別的禮敬一切眾生,但從了生死修行上來說:則應該依法不依人。應該以真理為主,而不是情執的問題,因為情執就是生死之源。有些人忽然聽說了某位師父,然後盲目的皈依或者輕率的親近某位上師或某位法師,沒兩天,又發現不是自己想當然的一樣,就又毀謗這位上師或法師,造無邊的罪過,甚至有的轉過身就後悔,拼命的講這些上師或法師的壞話,真是非常可怕!這樣連做人都做不好了。這樣盲目、愚癡沒有理性智慧的態度是要不得的。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為什麼要依止上師、善知識呢?答案應該是:了生脫死,誓求無上佛道,最少也是為了明白人生的意義,做一個有道德人格的人,改惡修善,擁有一個智慧慈悲的人生。既然如此,那麼就應該明白:自己所依止的上師、善知識是應該能從人格道德、智慧、慈悲,乃至佛道上面給予指導的人,那就應該從人格、道德、智慧、慈悲、法理上先觀察清楚再說。假如完全符合一個有道德人格、智慧、慈悲的標准的話,那就不要以貌取人。成大事不拘小節,一日為師,終生為父,應該下定決心聽從良師的指導,改惡修善,斷貪、嗔、癡及一切不正確的、不符合真理的思想觀念,不要我執嚴重、自以為是、忤逆師長、違背良師、跟著習氣、業力跑,從而輪回生死。總之這是一個關系到各人法身慧命的問題,不得不慎重。觀察上師、善知識,哪怕經過三、五年也行,具體可以參考佛陀所說的成為一個布教師應具十德的條件。當然,作為一位師父也應該理性的考察徒弟,這是互相的,當然還沒找到上師、善知識之前,可以先受持三皈,逐步嚴謹的受持好五戒、十善,了解因果業報的事實,對佛教生起正信,以做了生死的良好基礎。假如從了生死度眾生上來說,首先應明白因果業報的事實,然後明白輪回過患,發起強烈出離心,乃至大悲心、菩提心,了解無常苦空、緣起無我的正見,明白生死輪回乃無明我執,以不正見及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等習氣造作諸業的緣故,故此下定決心斷諸不正見及習氣,轉變業力。具體修行則應依止上師、善知識的指導。依止上師、善知識並不是作為一種榮耀,而是作為一種學習的對象,一定要理性的明了。假如上師不如理如法,敬而遠之就是,不要說僧過惡,犯大重罪。也不要因為神通怪異之類去依止上師、善知識。因為生死輪回乃是因為無明而用造諸身、口、意業引起的,了生死並不是神通怪異的問題,一定要搞清:斷煩惱,證菩提才是根本,不要用諸妄想、攀援心以為自性,不明妙明真心。這是需要警惕的偏差,不要糊裡糊塗,欲升反墜,那才真可憐憫!

問:師父,近來與同修一起交流,有同修說做了功德一定要回向,也不知他的根據是什麼,一直跟我爭,因為我一向主張的是做無相布施,做無記功德。我沒有跟他爭下去,因為我不知他的根據到底是什麼,就讓他自以為是吧。所以今天拿到網站上來請問師父,做功德必須回向與我們做無相布施,了知三輪體空是否有矛盾?

答:沒有矛盾。因為性空不壞妙有。執理執事都是兩邊,必須理事無礙,圓融無二,即事即理,即理即事。如此了無掛礙,自然功德圓滿。回向確實有根據,可以看《普賢行願品》的教誡。無量的慈悲智慧、無量的祝願善念,體性皆同法界。不可以因理廢事,或者因事廢理……

問:我自從練氣功開始,與人相處,就感覺精神不能自控,非常緊張,好象兩個人似的。最近有位在家師父,她是修禅宗的,有神通,說我有一位小靈性附體,小靈性與我有緣,是宿世的業障。請問師父,我該如何與這位小靈性解冤還債呢?靠自己可以嗎?還是要找位師父調解才行?謝謝師父。

答:氣功一般都是心外求法,不明白五蘊皆空、緣起無我的真實,總是在色身上下功夫。雖然也有的能強身健體,但卻不能了生脫死。首先學佛應該記得有正見,一切現象都是無常苦空、緣起無自性的,執著在身體上的感覺,已經流入了心外求法的問題了。故此,修行佛法,一定必須明白造成生死流轉、痛苦煩惱的是不明白本來無我的真實,妄起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和諸不正見。修行一定要依八正道而做,所以要放下以前有關氣功方面的所謂“修行”,那只是障礙,於了生脫死沒有好處。所以,明白《金剛經》:無所住而生其心。看破五蘊皆空,四大無我的事實,然後謹慎小心因果。真正的佛法的修行是很清淨的,一切眾生皆與我們有緣,不論是善緣或是惡緣,永遠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一切眾生。禅宗更是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的,怎麼會心外求法呢?假如你不能做到無所住生其心,那麼你要好好的持五戒十善,然後誦好《地藏經》和往生咒,功德圓滿,自然一切問題解決了。你如果下定決心要修行,一定要了解八正道,依八正道而修行才不會出現偏差的。最好能夠找一位具備有正見的出家大德作為依止……

問:真正修行不是文字上的功夫,重要的是在當下認得清楚,若不清楚,那總是繞路,或口頭上的功夫而已,毫無用處。請師父開:當下如何認得清楚?

答:三心不可得,了了分明的是什麼?正念忘失,言談終歸戲論,唯有隨業流轉。若有不透徹,切需弄懂《楞嚴經》。多說無益!

問:我公司主管領導有盜竊國家物資的嫌疑,我將其舉報到了紀檢委。紀檢委工作人員目前正在我單位搜集證據,但是他們不懂專業業務,主管領導在幕後指使他的親信就在紀檢人員的眼皮底下說謊和造假,紀檢人員蒙在鼓裡並不知情。我現在一直保持沉默。主管領導也已經猜出幾分是誰舉報了他,他的親信也對我有戒備。我不明白的是,這些平日看來不錯的人為什麼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回避都做不到,而與罪犯同流合污,替人掩蓋罪行?其中也有自稱信佛的人,難道他們都參與了盜竊?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都了解事實真相,可為什麼沒有人捅破窗戶紙?我說真話會牽掣很多人實際利益,我能堅持正義,也不怕邪惡。但不知道下一步采取息事寧人好還是斗爭到底好。如果主管領導從此收斂或有所畏懼,收手不干,我也就算了。我對人性很失望,我對他人小的缺點可以寬容諒解,可他們做人原則怎能隨便退讓或隨波逐流?如果事情敗露,恨我的人會很多。我是世間人,痛恨卑鄙和黑暗,不知是否與佛法相應?如果佛法善惡不分,我寧可不再信,因為我與這些人為伍我感到可恥。

答:因果自負,問心無愧就好。不要埋怨什麼,重要的是自己站穩了腳跟,具備有慈悲的心。但如何去完善的處理,卻需要智慧。正義的人總是對的,但怎麼去申張正義,卻不是意氣用事的問題呀!你的初發心非常值得贊歎,但是你現在的煩惱,卻違背了清淨的本性。無我大悲才能真正解脫,貪嗔癡跟佛法無關,仇恨並不能解脫。阿修羅就是因為做好事帶著不好的脾氣,已經違背了清淨的本性。佛陀贊揚正義,但他說貪愛和嗔恨都是兩邊,跟輪回有關系。所以應該靜下心來……

問:在日常交往中,有人問我:“你們佛教徒,都是一些受過重大挫折、人生失意、人生不得志不成功的人,你對這問題是怎樣看待的?”弟子深感慚愧,沒有智慧,總覺得回答得不圓滿,很難給人以准確的回答,在生活中總是不能把佛法很好地運用到生活中來,讓有因緣聞法的人失望。這個問題萦統在我心中很久了,請師父開示,阿彌陀佛!

答:佛教徒(信眾)並不完全代表佛法,真理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的,所有沒有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人,都是在迷惑顛倒中,並不是佛教徒應該學習,非佛教徒就不應該學習。只要有迷惑的地方就必須有真理,只要有煩惱的地方就需要有解脫。所以,不知道生從何來,死往何去的真相的人,都應該努力學佛。試問這個世界有幾個人真正了解生命?只要有生的困惑,死的迷茫就應該好好學佛。不論他表面上似乎很好,還是不好,那都是無常的。迷醉於一時的很好,去否定別人的好象不好,其實都是無知的。所以能夠從覺悟中醒來的人,是多麼可貴。一時的挫折或者不挫折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生命的覺醒。一個覺醒的人是值得我們禮敬的。一個對生命還沒有了解的人,只不過是在夢中罷了,所以夢裡的人怎麼會了解醒過來的真實呢?就如夏天裡的蟲不能跟它說冬天裡的冰一樣,井裡的青蛙是不能了解大海的廣闊的。所以對迷執深重的人,還是得有善巧方便,以及持之以恆的耐心。當然,首先我們還是要從聞思修中擁有自覺的智慧和正見才可以的。度人不是一件著急的事,但是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……真理本來就如此的,不論你否定或認可、發現或沒發現,它總是如此的,隨時隨地都是如此的。煩惱又何曾不是覺悟的開始呢?重要的是你認識了沒有。所以,說那些話的人本來就是對真理的一種無知而已,沒有什麼好計較的。

問:請教您一個問題,如果請了銅鐵瓷等佛菩薩像後,一定要裝藏嗎?為什麼?裝藏又是怎麼講?因我請了一個菩薩像十幾年了,還沒裝藏。以前我不懂 都沒聽說過所謂裝藏。現在有人說我:真是福大,不然不裝藏會出什麼事的。我聽了也沒辯解什麼,我確實這些年一切都挺好的。我想不是一切都不必著相的嗎?念佛學佛只要心中有佛,是心做佛,是心是佛,不就行了嗎?只要按照佛說的好好做人 好好修行就行了。我是這樣認為,佛經也是這樣說的,那上面的問題又是怎麼解釋呢?請師父開示!阿彌陀佛!

答:裝藏是一種表法。一般就是說,眾生皆有如來藏性。裝藏就表示佛性具備,能起無量妙用。所以說從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上講,重要是在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所以說是心是佛,即心即佛。從斷煩惱、證菩提的方便上來講,我們應該認識到本具的佛性的妙用,起大信心。所以心佛不二,那又何妨裝藏呢?信得過即可。那從不空如來藏來講呢,自性能起無量妙用,故此有無量方便法門。其實空、不空如來藏本是一體無二的。故此經上說,菩提心為因,大悲為根本,方便為究竟。所以密宗裡裝藏非常講究,必須具有德行傳承的上師來加持。裝藏也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,有一定的儀規和講究的,並不是鬧著玩的事,而且裝藏也不是隨意亂裝的,裡面都有表法的作用,經過嚴密慎重講究的過程,與佛性完全相應。所以一個如理如法的裝藏還有開光以後的佛像,就讓我們產生對真佛一樣的恭敬。在我們這種清淨的信心,還有清淨的加持中,所帶來的利益是很殊勝的。具體裝藏的開示說來話長,可以查看有關這方面的教誡。“不裝藏就出事”這種說法是沒根據的,應該從法理上明白,起大信心,不要道聽途說。重要的是對諸佛的教誡,不論是方便還是究竟,都能夠了解清楚最好了。依智不依識……

問:面對一些不良境界,是止惡揚善,還是但作佛菩薩示現來觀照?六祖曰:“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”。那麼應該如何護法呢?開口即是過,動念又如何呢?

答:無所住而生其心。良善的動機,智慧的處理。

問:請問師父:教下大開圓解,與禅宗明心見性是等同境界嗎?是否是通過研教而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?當然解行要並重,清涼國師言:有解無行,增長邪見。因很喜聽淨空老法師講的金剛經,希望能通過聽經,大開圓解。請師父指點具體的修行方法,聽經之外,平時念佛,這樣修行可以嗎?

答:教下以教悟宗,最後大開圓解,融會貫通。宗門是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,以佛心為宗,到豁破無明證大徹大悟時,自然流露三藏十二部。所以這是不一不異的。假如能從聞思修證好好修行,最後當然成就了,但有一點必須強調的是:絕對必須依止善知識的指點,假如離開真正的善知識而自以為是的話,那是不算數的。你必須搞清楚自己的心,然後再一門精進。具體修行必須從心地下手,不要總是以攀緣心以為自性、不明妙明真心。可以好好看看《楞嚴經》,搞清楚了再說。

問:自己的家親眷屬,有的已經死去很長時間了,按說他們早該投胎轉生了,為什麼還會在夢中經常夢到他們呢?難道是象夢到現在活著的人是一樣的嗎?那又是什麼道理呢?請師父開示!阿彌陀佛!

答:夢到的不一定是已經死去的親人。《地藏經》上有講:歷代的冤親債主有可能化現為你的親人,因為他在惡道中受苦,想讓你做佛事、善事超拔。其實夢本來就是獨頭意識,也不能完全為准,因為有可能是潛意識中對親人的掛念過深,表面上好象已經忘記,其實在睡覺的時候,業力種子現前而有種種經歷了。還有一個問題,就是可能某位親人在惡道中受苦,然後感應出現了。不過呢,這些都不要慌張,也無需害怕,更不用憂傷,只要多念《地藏經》回向,多禮拜地藏菩薩,乃至於持往生咒、佛號,回向他們,自然就夜夢吉祥了。假如執著而產生了憂惱和哀傷,那就變為心外求法了,失去正念了,那就不對了,走入了錯路了。一定要提起正念。最好讀讀《金剛經》,體會“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行一切善法的大解脫、大智慧!

問:人死後在中陰身時到底多長時間才去投胎?佛經上說最長時間七七四十九日內就投胎了,可是有再生人說他們投胎的過程是時間不等,有一年 兩年 甚至十幾年才投胎的,哪一種是真的呢?為什麼?請師父開示 !

答:當然是佛說的為准!沒有大徹大悟真理的人怎麼可以依之為證明呢?佛說:“依法不依人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。”除非有一個現象:成為中陰身後,又投生鬼道或其他道,在其中生活後,受業力果報又轉生為人。這也是正常現象。本來他就迷迷糊糊受業力牽引,怎麼可以當成真理呢?以聖教量為准,違背聖教量的不能為准。

問:請問大師,怎麼才能解決愛與恨、痛苦與快樂的問題?

答:不敢稱大師。你首先應該了解無常苦空、因果業報的問題,然後看破放下,那麼就順逆自如了。不過,從修行上來講,你必須去深刻地體會,執著是讓你的內心如何一步一步走入生命的不自由。當你對執著所引起的苦惱有深入骨髓的體會的時候,那這就是你修行的開始了。具體的修行應該在善知識的指導下,對四念處(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)有如理如法的觀照。修行是一個過程,必須慢慢走過來,也不能急於求成。首先必須有強烈的出離心,對凡情俗見所帶來的束縛有深刻透徹的體會。這樣才會真正修行。而最終證得大自由,成就一個了無掛礙、清涼自在的人生。

問:我是初學佛者,希望法師能指點我如何入門?頂禮!

答:首先要明白因果業報,先看《十善業道經》、《地藏經》等,對因果生起正信後,了解四聖谛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緣等。可以看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、《大念處經》,學通學懂以後,再了解《壇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……具體的修行應該在善知識的指導下,然後多親近善知識。親近智慧、慈悲、德行具足的善知識是我們修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。

問:學佛的人為什麼還會死呢?

答:世上沒有不會死的人,只要活著就會死掉,誰都會死的,誰也逃不了。正因為如此,所以才要學佛,明白生從何來、死往何去,認真修行,了生脫死,不被生死所束縛。生也自在,死也自在,生死自如,了無掛礙,如如不動,從而出離生死苦海。其實生死本是假名,緣聚緣散因果業報,無常無我,看破放下,本自涅槃,何有生死?因說如此名生,也就說如彼名死,當下生死,當下無生。生死了無自性,誰在生死?有我即有生死,無我生死何在?雖如此說,但無確實修行,生死不了,被業所牽,空話大話也無用矣!

問:請教法師,何謂“四攝六度”呢?

答:四攝者菩薩攝受眾生的善巧之法。那為何度眾生呢?從相上講,眾生乃我歷劫以來父母眷屬;從報恩上講,應度眾生,不忍眾生苦;從性上講,內自身心、外泊山河大地眾生莫非是妙明真心中物,眾生與我一體,度眾生即是自淨其意,求無上菩提正覺應發四弘誓願。因菩薩悟因果業報、緣起性、自覺覺他,故無住生心,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,明眾生之迷惑習氣,以四種攝受方便而度化之:所謂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應以何身度化即現何身而為說法,親近眾生、了解眾生、理解眾生,因為了解自己、覺悟自心,故以同理心(同體心)而行善巧教化、感化之智慧、行為也。六度波羅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。波羅蜜梵音,華語曰:到彼岸、圓滿矣。大涅槃彼岸對生死此岸講。菩薩明生死乃無明起惑造業故,出三界生死不住涅槃,斷無明發菩提心(了一真如法性)。此六度不離波羅蜜契真如心,若不契真如法性則不名六度。因契法性,乃因了達緣起性空正見、明一真法性,故此出生死海、不住涅槃、無我大悲,即到彼岸。故此六度以般若為統帥,以無我布施(法施、財施、無畏施)為首,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皆不離無我空性、一真、菩提正覺,即使因地發心修行行菩薩道也應發出離心(出離無明生死之心)、菩提心,具緣起正見,才能說得上行四攝六度。忘失菩提心行一切善法至多是人天果報,不離魔業,多有障礙,不離生死。

問:人是在什麼時候投胎的?是在坐胎時還是出生時?請師父給以開示,阿彌陀佛!

答:在父母交合時,因貪染某一方而進入其中成為胎兒。詳細可以參考中陰身救度的教誡。如試管嬰兒,也是受無明業力所牽引而進入其中,也不離緣起法。故此生死流轉都因無明業力所牽扯。

問:隨緣兩個字讓自己不執著,但大多時候做不到,自己每天修行的心得真的很少,進步也很慢,我太著急了嗎?放下,看破,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做到呢?

答:看破無常,放下執著,乃是當下的事,不是以後的事。於起心動念處觀照清楚最重要,不要說以後如何。重要的是當下能夠把握,不隨業力流轉。經曰: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。如此隨緣爍心,乃最直接,也最簡潔,沒有什麼可憂慮的。功夫並非一天能夠完成,重要的是當下清醒不要迷惑,心最重要,其它無什麼可說的。不要妄想太多。

問:弟子對“聞、思、修”的概念已有,但如何落到實處?

答:聞、思、修乃名三慧,此慧非世間之智,乃名般若。故此歷境煉心,須以般若透破當下如夢幻境。若能如此,則當下不被境轉,而能轉境。真修行人,須具大願力,持之以恆,永不言敗,才能最終成就,功德圓滿!

問:請問法師修的是哪個法門?居士該怎樣找適合自己的法門?

一,以心地法門為主;二,先了解各個法門的宗趣,體會相應否,然後在善知識的指點下一門深入。

問:學習時是不是每一卷經文都要認真地背誦呢?

答:背誦當然很有好處了。最重要的是體解如來的真實義,然後身體力行。

問:佛理是修行的標准,還是辯論的工具?

答:佛理是修行的標准,也是摧毀一切邪門歪道的工具。假如只是把他當作辯論的工具,為辯論而辯論,那就失去六和敬的意義了。

問:知道的佛理很多就是有修行嗎?

: 重在實踐。知道佛理是第一步,知行合一,就是真正修行。不明佛理就是盲修瞎煉;不認真修行就是空談戲論。必須理事一如才是中道。

問:學佛人存在的是非不少於甚至有過於未學佛人,如何看待?

答:是非人總說是非語,口業自受,謠言止於智者。

問:道場之間的修學要求不同,卻又各有所長,不知如何掌握。

答:很容易掌握。修行自宗,贊歎他宗,廣學多,一門深入,畢竟成佛。

轉自台灣學佛網 http://www.xuefo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