嘎瑪仁波切:擁有福報時,不需要寒酸

  廟宇殿堂的莊嚴,雖然有蓋廟的功德,但只有寺廟並不能真正傳播佛法,那裡只是精捨,還要有清淨傳承的出家人在寺廟裡聞思修佛法,才能去弘法利生,荷擔如來家業!

  偉大的釋迦牟尼佛,第一次轉法輪的地方是在鹿野苑。慢慢的,有人捐獻芒果精捨、竹林精捨,到後來又有了祇陀精捨等,這些都是佛教歷史上講經說法最圓滿的地方。但這些都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了,很多人聽起來會感覺是神話故事。

  佛陀時代的給孤獨長老,是一位富豪佛弟子,他想要祇陀太子的花園,不是為了自己玩樂,而是用來供養給佛祖講經說法。當時,祇陀太子半開玩笑地對給孤獨長老說:“你想要我的花園,可以賣給你。但是,你要用黃金鋪滿花園。”這麼巨大的花園,不是一個小地方,是上千畝土地啊!當時,偉大的佛陀並沒有阻止給孤獨長老,沒說“你不要用黃金鋪地來買這塊地方。”因為佛陀作為師父,沒有權力支配弟子的錢財。佛陀是修行人,弟子要做功德,佛陀也是沒有權力干涉的。

  為什麼叫“給孤獨”長老?因為當時所有的乞丐只要到他家裡,一定有衣服穿,有食物吃,所以叫“給孤獨”,最早是布施者的意思。我們藏文翻譯的不是給孤獨,而是“給予無護佑者布施的人”這個意思。

  我以前曾住在南印度的皇宮附近,那裡的花園非常漂亮,有噴泉、草坪、山坡地,跟日式的庭院不同,非常大氣宏偉。給孤獨長老為了買下這個花園,真的開始用黃金鋪地了。太子一看玩笑開大了,就同意把花園賣給長老,自己捐出所有的果樹,和給孤獨長老一起做功德。最後這個花園就用兩個人的名字命名,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老花園,也就是我們一直講的祇陀精捨,裡面有七層樓高的大殿,非常莊嚴。

  從佛陀時代,講經說法的地方就叫精捨。實際上我們現在講的藏經閣、精捨等綜合起來即是寺廟這個概念。如果能夠參與其中,無論你能付出多少,都可以累積非常大的福報。

  偉大的蓮花生大師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來到藏區傳播佛法,歷代傳承上師都要靠蓮師來成就。對我們來講,我們的殿堂、我們的聖地、我們的淨土,也就是我們自己打造出來的神聖寺廟——昌列寺,是我們生生世世心靈的家園。建設這個家園的功德,一直到大家成佛為止,都會有用之不盡取之不盡的福報。

  我們每一位弟子都在無私辛勤地付出,表面上看起來福報有大有小,這個捐得多,那個捐得少,其實沒什麼差別,福報都是一樣的。有財富能力者多捐一點,沒財富能力者少捐一點,很少財富者,連發自內心虔誠的“隨喜”都能得到同等的功德,因為不是不想做,而是目前來講沒有這個經濟能力而已。隨喜贊歎,要歡歡喜喜,大家都擁有自己的那份福報,無論參與了多少,只要你發心參與了,都是福報。

  在昌列寺這樣的殿堂裡,每天都有三百位左右的清淨僧寶在這裡學習經律論三藏,學習講經說法。這些僧才未來會是一批批的人天師,當我們把他們送到世界各地傳播佛法的時候,佛法的星星之火會燎原到世界各地,這就更為殊勝了。而能夠去供養清淨僧,是在家居士們的又一大福報!

  當我們擁有福報的時候,不需要寒酸。我去參觀歐洲教堂的時候,突然想到:昌列寺現在還是一個“破爛”寺廟,再過一百年木頭也腐爛,上面也會漏水。人家歐洲這些教堂都幾百年、上千年了,巨大的石柱,那麼精美的雕刻。誰說我們佛教徒福報還不如基督教徒?我們的佛祖及歷代的所有祖師們,都是皇親貴族出身。他們在擁有財富名利以後,發現這些帶不來真正的快樂,才叫我們視金錢如糞土,修內心為主,不要以外在形象為主。但是,他們並沒有讓我們不必去累積福報,福報是一定要去累積的;包括財富的福報,有了財富的福報不是讓你去揮霍享受的,而是可以去護持寺廟的建設與僧人們的法布施,供養僧寶,從事慈善事業等等。

  因此,當看到歐洲的那些教堂之時,我就想,“我們佛教徒能不能做個更好的?起碼要像人家教堂一樣,幾百上千年不用再換了。要不然一天到晚換房子,一會拆一會建。表面看起來好像是知足常樂,欲望不高,但對每一代佛弟子來講,建設寺廟本來就是很辛苦的一件事。我們也可以從正面的角度去想,就像老上師——尊貴的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講的一樣,“以前的人不拆廟,你們哪有機會蓋廟?”但如果能有福報蓋個五百年、一千年不用再換的寺廟不是更好嗎?

  汶川大地震的時候,昌列寺到汶川直線距離就一百多公裡,抖也是抖得很厲害。我剛好在寺廟,看到車放在那兒左右跳動,整個大殿轟隆隆響。但是地震結束後,昌列寺的大殿一顆石頭都沒掉下來。由此,我們就更深信不疑,至少五百年以後,這個廟還會在,甚至會巍然屹立最少一千多年。如果是這樣,大家在昌列寺做的任何一個功德,一直會生生不息地加持我們,至到脫離輪回成佛,帶給我們智慧和福報。這是非常肯定的事情。

轉自台灣學佛網 http://www.xuefo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