隱惡揚善積福積德,澤及子孫

(文:轉載)

   不論佛家、道家及儒家都是提倡隱惡揚善的, 認為這是積福積德, 反之則損德損福。
    
  佛說: 有福報的人,從來聽不到是非,看不到是非;沒有福報的人,常常聽到是非,看到是非,說是非。
    
  習俗: 中國習俗見人行拱手之禮, 左手抱右拳舉胸前。左手為善,右手為惡,這是寓意隱惡揚善。
    
  道家:
    
  1. 道家覺世真經記載: 隱惡揚善,利物救民。
    
  2. 文昌帝君陰鸷文記載: 常須隱惡揚善,不可口是心非。
    
  3. 君子隱惡揚善,使天下之人物,共包涵於化育之中。以善濟善,而天下之善揚,以善化惡,而天下之惡亦隱。
    
  4. 隱惡並非是不治惡, 而是治惡卻少讓民眾見其惡。因多見惡則見怪不怪, 習慣成自然。
    
  揚善只是讓民眾多見其順應人類自然本性的儉樸行為,多見其人性中慈一面,長此以往,人們則視善行為自然, 故聖人治世乃是正本清源,使風俗歸於淳樸。
    
  儒家:
    
  1. 別人不好處,要掩藏幾分,這是渾厚以養天。
    
  
看到其他人不好不光彩的地方,看到人家的缺點缺陷,不要拿出來宣揚,宣說,要替他掩藏幾分, 這樣做就是養天。你養天,天就會厚待你和你的子孫。
    
  2. 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與!舜好問以好察迩言。隱惡而揚善。執其兩端,用其中於民。其斯以為舜乎!”
    
  佛家:
    
  1. 淨宗第八代祖師親手書寫自知錄記載:
    
  揚人善,一事為一善。 隱人惡,一事為一善。見傳播人惡者,勸而止之為五善。
    
  隱人善,一事為一過。揚人惡,一事為一過。有言責而舉惡者非過,為除害救人而舉惡者非過。
    
  2. 常言道:來說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。
    
  有人向我們打聽某人的作為,我們應本著“隱惡揚善”的態度相告,因為一個喜歡揭發人家短處的人,就證明他自己的為人一定也有問題,所以在旁人看來也只不過是“以五步笑百步”而已。
    
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習慣,有些習慣不一定為別人所接受,一個善於處世的人,應該本著尊重別人個性習慣的原則去適應化解,而不是討厭;不能接受別人的人說明自己也有許多不好的習慣,應學會由人及已的方法。
    
  3. 楞嚴咒祈請文:“隱惡揚善證菩提。”
    
  菩提要證,還須隱惡揚善。宣揚惡事,往往擾亂自己的清淨心,會讓自己心生嗔慢。
    
  有理的批評:
    
  1. 本來一個人的罪只是一個小石頭敲一下,結果網絡上流量很大,人多了,每個人都丟一塊小石頭,事實上他就承受了一百個石頭。
    
  這個因果屬於共業,參與丟石頭的每個人要會有一百個石頭的果報回到自己身上。
    
  所以即使指責惡行,也一定要先觀察,是否已經有人批評他了,一個人應當受的批評份量足夠的話,自己就不要再去加入批評行列,否則多出的石頭就是你的惡業。
    
  2. 批評他人不要選擇在公眾場合做,這會傷害他的感情和立場,網絡也是公眾場合,管理者常被教育當眾表揚,私下批評,就是如此。
    
  公眾之地,給他人留幾分面子,顧及一下他人的尊嚴和驕傲。
    
  一言之:
    
  自己顧及其他生靈的每一點善舉, 將來都會成為福報回饋到自己身上。
    
  自己傷害其他生靈的每一處細微, 將來都會成為惡果還自食果報。

轉自台灣學佛網 http://www.xuefo.tw